中央一号文件系列解读①“三农”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


发布日期: 2008年2月20日    信息来源: 中国芝麻网

  2004—2008年,为什么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“三农”
  农业是安天下、稳民心的战略产业,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,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。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,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“三农”问题,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;必须在工作部署中真正落实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,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;必须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“三农”工作的突出位置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。2004—2008年,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“三农”,正是党中央、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体现。
  今年一号文件为什么提出“三个始终”
  党的十六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,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,提出了把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,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,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,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,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。这“五个基本”构成了新时期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战略思想。
 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思想,2004—2008年,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,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,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。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、牧业税、农业特产税、屠宰税,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;二是实行粮食直补、良种补贴、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农业补贴制度,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;三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,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;四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;五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,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;六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;七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;八是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,推动了城乡平等就业的进程。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,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,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,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。
  但是,也必须清醒地看到,我国农业农村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挑战: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,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;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;农业比较效益下降,保持粮食稳定发展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;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,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等等。总之,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,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。因此,一号文件提出“三个始终”,即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,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紧绷,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。
  今年一号文件为什么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
 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,而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。这既是多年积淀的老问题,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。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,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。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,切中了农业农村发展要害,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,内涵丰富,涉及面广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。既要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、营造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,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、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等基本支撑,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还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。
  五个一号文件的主题(链接)
  2004—2008年,连续出台了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,它们的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、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。这5个一号文件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“三农”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,构建了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,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。
  农业增产增效取得重大成绩。2007年全国粮食总产超过10000亿斤,达到10030亿斤,连续4年实现粮食面积、总产、单产同步“三增”。这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是首次。
  农民持续增收取得重大成效。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,达到4140元,连续4年实现农民收入增速超过6%(2007年增幅达到9.5%)、增幅超过300元。这在新中国农村发展史上也是首次。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元化,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。农民增收协调性明显增强,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

长按图片添加微信
了解行情、买货卖货、对接商家


相关信息:

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© 中国芝麻网
本站网络实名:中国芝麻网 芝麻价格网 芝麻网  鲁ICP备08003871号-2
中国芝麻网简介 - 联系我们 - 广告合作 - 版权声明 - 免责声明 - 营业执照公示 - 法律声明 - 用户协议